
所謂29+1,在我看來,是不願到達30歲的代名詞。的確,對我而言,當我接近這一個臨界點時,在我的心裡亦不禁因此大限而泛起陣陣漣漪。
在網友的介紹下,於九月二十一日看了日場,看完此話劇後步出劇場時,不禁發覺原來這麼多同道人對於三十關口的看法是大體一致。獨腳戲是很難演的,尤其是在倘大的劇院內,要大部分的觀眾有投入感和代入感,是需要在劇本上下不少功夫。彭秀慧在這一點上做得不錯!最起碼對於我這個三十世代而言也頗有共鳴。不過,與我同行的二十世代(其實也怏到29+1)便不太欣賞,打盹頻頻。難道這只是一齣送給七十年代出生的人的戲?八十年代出生的觀眾似乎不太投入。
談回三十關口這個話題,身邊友儕大致上都會想過。在劇末亦安排了不同觀眾對於三十歲的心聲。對我而言,三十歲前對於這一個話題我也有不少看法。不過,到了三十歲後,反覺此話題不外如是。近日閱讀偶拾,在于丹論語心得中也有提到三十而立,頗有意思,現抄錄如下:
二十多歲剛剛步入社會時,就會覺得這個世界上一切都不盡如人意,覺得成人世界欺騙了自己,覺得生活中滿是醜陋、猥瑣、卑鄙和欺詐。這就是我們經常說的“小憤青”。這個時候,青春的成長有它特有的蒼涼,人必然表現出一種反彈。那麼走到三十歲,應該是人生“和”的階段,就是既 不像十來歲時覺得眼前一片光明,也不像二十多歲時覺得一片慘淡。
三十而立的這個“立”字,首先是內在的立,然後才是在社會坐標上找到自己的位置。
中國人的學習有兩種方式,一種是“我注六經”,另外一種是“六經注我”。
前一種方式需要皓首窮經,等頭發都讀白了,把所有的書讀完了,才可以去給經典作注解。
而後一種方式是更高境界的學習。所謂“六經注我”,就是學習的目的是以經典所傳達的精神來詮釋自己的生命。
三十歲這個年紀,是一個建立心靈自信的年紀。這種自信不是與很多外在的事物形成對立,而是形成一種融合與相互提升。這就 像泰山上的一副對聯,叫作“海到盡頭天做岸,山登絕頂我為峰”。這是中國人對于山川的一種感受,它講的不是徵服,而是山川對自我的提升。就像大海到了盡 頭,以蒼天為岸,對自己是一種拓展;人登上山巒的頂峰,並不是說我把高山踩在腳下,而是說我站在山頂,高山提升了我的高度。
其實這就是六經注我的一種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