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 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 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 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波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 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2011年12月27日星期二

李焯芬: 禪者喬布斯

美國總統奧巴馬,在悼念月初去世的喬布斯時曾這樣說:「他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改變了我們看世界的方式。他敢於相信自己能改變世界,有足夠的智慧去實現自己的想法。」

不少iPhone和iPad的用戶,都可能會感到喬布斯這些劃時代的產品用法簡潔,基本上是按着用者的直覺去設計,又予人一種唯美的感覺。有人認為這和他那「直指心性」的禪宗思想不無關係。

一九七四年,喬布斯二十一歲時,在加州的一家電子遊戲公司Atari當技術員。他向公司請假一個月,去印度參訪了多位心靈導師,回來後成了一位參禪學佛者,並經常到三藩市南灣區Los Altos的一家「禪中心」去習禪,追隨一位日本禪宗的僧侶乙川弘文。喬布斯自此一直有禪修靜慮的習慣,在家中如此,在辦公室亦如此。在他其後的人生歷程中,無論是制定公司的產品策略,還是複雜的企業或人事紛爭,乃至面對頑疾及生死的挑戰,他一直都以禪者明心見性的智慧淡然面對。一九九一年三月十八日,他和勞倫娜.鮑維爾在加州的優勝美地(Yosemite)國家公園舉行了傳統的佛教婚禮,主禮者亦是他的禪師乙川弘文,夫婦倆均為素食者。

喬布斯在演講及談訪錄中,經常引用一些頗有禪意的話。例如,他在二○○五年斯坦福大學的畢業禮上,勉勵同學們說:「你的時間有限,所以不要為別人而活,不要被教條所限,不要活在別人的觀念裏,不要讓別人的意見左右自己內心的聲音。最重要的是,勇敢地去追隨自己的心靈和直覺,只有自己的心靈和直覺才知道你自己的真實想法,其他一切都是次要的。」這正是禪宗「明心見性」、「直進」、「直心是道場」的真義。世間有不少人為了別人的話而活,別人一句讚美的話,可以令自己高興半天,坐在雲端上不想下來。別人一句批評的話,又往往會令自己煩惱半天。喬布斯建議我們不要為別人而活,亦是這個意思。他在結束演講時,還引用了「求知若飢,虛心若愚」(Stay hungry ; stay foolish)這句禪語。佛教認為「我慢」(或自滿)是人的五種心病(即貪、嗔、癡、慢、疑)之一,能「虛心若愚」才能不斷進步,不斷創新突破。

喬布斯在媒體採訪中,也曾提到「佛教中有一句話:初學者的心態,擁有初學者的心態是件了不起的事情。」這就是由「不忘初心」這句禪語演繹過來的一句話,鼓勵我們要努力實現自己的理想,不要因困難而輕言放棄。

禪修讓喬布斯有超越常人的生死觀,對於疾病與死亡,他顯得很豁達。患上了胰臟癌的他曾坦然地說:「死亡很可能是生命的最佳創新,它推進生命的變遷;舊的不去,新的不來。」又說:「如果你把每一天都當作生命的最後一天過,總有一天你的理想會成為現實。」這也就是活當下,善用生命的真義。

2011年12月13日星期二

沈祖堯﹕我對畢業同學的臨別贈言

【明報專訊】編按:本文是香港中文大學校長沈祖堯教授2011年12月1日(上周四)於中大頒授學位典禮對畢業同學的臨別贈言。
今天早上我翻閱了畢業禮的典禮程序。當我見到畢業生名冊上你們的名字,我按手其上,低頭為你們每一位禱告。
我祈求你們離校後,都能過着「不負此生」的生活。你們或會問,怎樣才算是「不負此生」的生活呢?
儉樸地生活
首先,我希望你們能儉樸地生活。在過去的三至五年間,大家完成了大學各項課程,以真才實學和專業知識好好的裝備了自己。我肯定大家都能學以致用,前程錦繡。但容我提醒各位一句:快樂與金錢和物質的豐盛並無必然關係。一個温馨的家、簡單的衣著、健康的飲食,就是樂之所在。漫無止境的追求奢華,遠不如儉樸生活那樣能帶給你幸福和快樂。
高尚的生活
其次,我希望你們能過高尚的生活。我們的社會有很多陰暗面:不公、剝削、詐騙等等。我籲請大家為了母校的聲譽,務必要莊敬自強,公平待人,不可欺侮弱勢的人,也不可以做損及他人或自己的事。高尚的生活是對一己的良知無悔,維護公義,事事均以道德為依歸。這樣高尚地過活,你們必有所得。
謙卑的生活
其三,是我希望你們能過謙卑的生活。我們要有服務他人的謙卑心懷,時刻不忘為社會、國家以至全人類出力。一個謙卑的人並不固執己見,而是會虛懷若谷地聆聽他人的言論。偉大的人物也不整天仰望山巔,他亦會蹲下來為他的弟兄濯足。
假如你擁有高尚的情操、過着儉樸的生活、並且存謙卑的心,那麼你的生活必會非常充實。你會是個愛家庭、重朋友,而且關心自己健康的人。你不會着意於社會能給你什麼,但會十分重視你能為社會出什麼力。
我相信一所大學的價值,不能用畢業生的工資來判斷。更不能以他們開的汽車、住的房子來作準,而是應以它的學生在畢業後對社會、對人類的影響為依歸。所以,諸位畢業會成為我校的代表。做個令我們驕傲的「中大人」罷!
各位畢業同學,在我的心目中大家都是我的兒女。當我誦唸你們的名字時,我默禱你們都能不負此生。

2011年11月18日星期五

我的快樂時代

作曲/編曲/監製:林健華(Black Box) 填詞:林夕 讓我有個美滿旅程 讓我記著有多高興 讓我有勇氣去喊停 沒有結局也可即興 難堪的不想 只想痛快事情 時間尚早 別張開眼睛 長路漫漫是如何走過 寧願讓樂極忘形的我 離時代遠遠 沒人間煙火 毫無代價唱最幸福的歌 讓我對這世界好奇 讓我信自己的真理 讓我有個永遠假期 讓我渴睡也可嬉戲 從今天開始 相識當作別離 時間就似活多一世紀 長路漫漫是如何走過 寧願讓樂極忘形的我 離時代遠遠 沒人間煙火 毫無代價唱最幸福的歌 願我可 無論日夜是如何經過 寧願在極樂當中的我 沉迷或放棄亦無可不可 毫無代價唱最幸福的歌 願我可 唯求在某次盡情歡樂過 時間夠了 時針偏偏出了錯

2011年10月10日星期一


余致力國民革命凡四十年1,其目的在求中國之自由、平等。積四十年之經驗,
深知欲達到此目的,必須喚起民眾及聯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奮鬥。

現在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務須依照余所著《建國方略》2、《建國大綱》
3、《三民主義》4,及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5,繼續努力,以求貫徹。最近主
張開國民會議及廢除不平等條約,尤須於最短期間,促其實現。是所至矚。

中華民國十四年二月二十四日 孫文

1 四十年:孫中山先生自中、法之役(一八八五)戰敗後,始決心推翻滿清,創立
民國;一直到民國十四年(一九二五)逝世,致力於國民革命共四十年。

2 建國方略:民國八年,孫先生在上海發表《建國方略》,分心理建設(知難行易
說)、物質建設(實業計劃)、社會建設(民權初步)三部分,是孫先生精心籌思的
建國計劃。

3 建國大綱:民國十三年,孫先生擬就《建國大綱》二十五條,分建國程序為軍政
、訓政、憲政三個時期,為實施三民主義、五權憲法的基礎。

4 三民主義:孫先生之三民主義揭櫫於「民報發刊詞」(一九○五)中,民國成立役,埋首著述,已有所成,然民國十一年陳炯明叛變,手稿焚毀殆盡;民國十三年,
孫先生於廣東大學逐日口講其中真諦,計有「民族主義」六講、「民權主義」六講及
「民生主義」四講(未完成),此即孫先生逝世後印行之《三民主義》全書。

5 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民國十三年孫先生召開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
會,一月二十三日,發布宣言,確立政黨、政綱等。

2011年6月17日星期五

True friendship comes when silence between two people is comfortable



凡事都有兩面,facebook在將全世界連繫起來的同時,也把社會推向更自戀、更虛情假意和更多癮君子的方向發展。


一手開創新自戀時代

現在也許已經無法想像,但在一個facebook出現之前的世界,如果你將你的喜好、日常生活的細節,突發的奇想,如數家珍、巨細無遺地與人「分享」;又將所拍的照片,不管是午餐的時候在「大牌檔」吃的一碗牛腩麵;還是在「卡拉OK」唱歌時的狂態,通通拿出來給人看,有邊個會頂得住?普通朋友必定對你敬而遠之,好朋友亦無奈與你疏遠。「自戀狂」的標籤,更會如影隨形般對你不離不棄。


但今時唔同往日,估值高達千億美元的facebook,大搖大擺,毫無愧色地合法化和常態化自我中心與自戀,將這種劣根性變成美德。於是,每一個facebook的註冊用戶都變成理直氣壯的自戀狂。facebook不是自戀世代的產物,它一手開創了新自戀時代。


無facebook就無生活?

整天看着自己的肚臍百看不厭的人,又可以有幾多個真正的朋友?所謂「facebook friends」根本就是一個無法自圓其說的矛盾詞。友誼未必要達到兩脇插刀、肝膽相照的境界,但做朋友,至少要志同道合、臭味相投。真正的友誼,更加是一種靈魂的溝通與心神的默契。西諺所說的「只有真正的朋友,才可以悠然自得地相對無語」(True friendship comes when silence between two people is comfortable),大概就是這個意思。可是,你可以想像兩個由facebook連繫起來的朋友在facebook上相對無語嗎?你只要反應慢一點,沒有及時對新相識公諸同好的照片讚不絕口,分分鐘會畀佢「unfriend」,從朋友名單上被除去。


對現代人來說,facebook已變成了不可或缺的生活必需品。愈來愈多人在不知不覺中,成為了「癮君子」的新品種——facebook junkies。這類癮君子對facebook這本無字天書的病態性倚賴,往往不下於酒徒對酒,或者賭徒對賭的泥足深陷。沒有facebook,他們沒有社交,甚至沒有生活。酒徒戒酒,賭徒戒賭,天經地義,社會也會伸出援手;但要戒facebook,卻不知從何做起。究竟有無戒facebook的美沙酮可以吞落肚?


【轉載自信報財經新聞】

2011年6月10日星期五

花癲世界花家姐

大婆台電視劇《花花世界花家姐》今晚大結局,占飛拍爛手掌,皆因這篤眼篤鼻的低智劇終於來個了斷!過去一個月此劇不斷折磨觀眾、挑釁占飛忍耐力的終極底線,已經到了火山爆發的臨界點。不只因為佘詩曼演技浮誇扮智障,而是TVB當觀眾通通是智障!「又要威又要戴頭盔」的偽善童話達不到監製訂下「輕鬆又煽情」的製作懸念,反而一時念道德經,一時誦降魔咒,為觀眾帶來的,是一幕又一幕「生命中不能承受的戲」。


TVB劇集技窮到了不可救藥的階段,以為翻抄十年前郭晉安在《憨夫成龍》及《阿旺新傳》中飾演的阿旺就可以釜底抽薪?占飛看是苦抵抽筋!但最令占飛吃不消的是,這個現代版公主王子故事,一點不童話,只是低手的偽笑話,被眾人推舉為近年最難頂電視劇,或許全套劇最有童真(或者幼稚),是一廂情願的監製關永忠。


花癲世界花家姐

身為「視后」,叫座力不等於不須勤力。倪匡老兄的媾女金句:「又靚又蠢的女人最吸引!」但又靚又蠢的花家姐一點也吸引不到占飛!藝人玩轉型,扮賤、扮醜、扮傻都可以博到出位,莫文蔚、湯盈盈、America Ferrera都是成功例子,但佘詩曼就是太珍惜羽毛,太不願放下身段,太愛她的靚樣,所以成了失敗例子。她瞪眼皺眉、扁嘴搖頭,刻意放慢說話速度、拉高聲線以製造出孩子歪音,連蘑菇頭都抄足阿旺的椰殼頭,根本就是A貨阿旺。但佘詩曼一味否認,強調自己有親身到特殊學校了解智障人士。太靚太精靈太假令角色缺乏說服力,加上企鵝狀走路和誇張的表情,連口頭禪「嘩,真係唔簡單喎!」都矯揉造作到完全不似小孩,反似小丑,吃力不討好。


占飛認為全劇最好戲的,反而是花家姐的死黨,同是飾演智障人士的哈蛟蛟(由周家怡飾演),演技自然不造作,惟美中不足的又是TVB死性不改的「畫蛇添足」,哈蛟蛟每次出場都着到好似七彩蝦條姐姐般嘔心,編劇以五顏六色的衣着來標籤智障者的「童真」,是「畫公仔畫出腸」慌死觀眾看不懂的低手技法。


鍾淑慧、鄭則士、洪金寶、辛潘、德斯汀荷夫曼、里安納度狄卡比奧都曾演飾過賺人熱淚的智障人士,甚至陳豪在《溏心風暴》演「得得哋」也大受好評。這不是刻意地將智障人士的特徵放大就成事,形似而非神似,模仿只會變成是侮辱。


變質世界無童話?

占飛都撫心自問過,既然同是演智障人士,何故男版阿旺當年紅遍全城,拍現代版仲可以攞埋視帝,但女版的花麗珠卻被罵到一文不值?是不變不行還是觀眾變咗?可能是世界真係變咗,像威廉王子與草民凱蒂成婚,全球關注這人間童話,也有人只關心離婚後凱蒂能分到幾多身家、每生一個又可得多少打賞,變質的童話,還是童話嗎?再說,一味整餅氹「老婆仔」開心的那位阿旺,惹人憐愛,但今時今日價值觀改變,觀眾想看「老竇豬」的下場多過想看「Pig Pig豬」。


一味Chok樣的林峯也令占飛作嘔,那是幫林峯洗脫壞情人的黑底嗎?縱然外界指林峯飾演的二世祖演技有進步,但角色並不合情理。已經是什麼年代了?一個游手好閒、不務正業、愛作弄別人的有錢仔,竟然為了舊女友車禍面臨癱瘓,為補償而娶佢照顧佢一生一世?放棄的是智障灰姑娘。OMG!不做賤人就要做聖人,真令占飛想大把大把摑醒他!


《TVB週刊》事先張揚了結局:「最後奕奕與花家姐有情人終成眷屬,排除了智商的差距,他們共患難而且愛得單純,相信觀眾也能感受這份純真的愛。」深度已經不說了,劇情愚蠢不在話下,情節還偽善得令人作嘔,《花花世界花家姐》為觀眾提供的,像是為堵塞劇集空擋而衍生的產物,挑起人的無名火有餘,但引起觀眾日日追看的心癮卻欠奉,難怪收視欠佳,廣管局還收到投訴!


【轉載自信報財經新聞】

2011年5月25日星期三

戴耀廷: 法治警號已響起

法治能否得以建立和維持,很視乎法律條文是否普遍受法制內的人尊重。法律只是一紙文書,本身沒有什麼神奇魔力,要法律發揮管理社會的規範功能,就要那些受法律規管的人和擁有公權力執法的政府官員自覺地遵守和按照法律的規定而行事。

不過,不同的人對法律條文各有理解,因而產生法律紛爭;受法律規管的人與執法的政府官員可能對相關法律有不同理解。

法治是依靠獨立和專業的法官,透過公開及符合公義的程序,對相關法律條文或紛爭作出裁決。法官無兵無馬,他的裁決能否有意義,取決於紛爭各方會否自覺和自願接受裁決的規範,即使結果對他們不利。

因此,法治是脆弱的。法治能否得以維持,全在於人心是否繼續普遍地尊重法律和法庭的裁決。香港的法治是經過幾十年一點一滴累積起來,才有今天的水平,實在是得來不易。不過,如要破壞法治,卻可以很容易,只要人們看到擁有公權力的官員,又或是一些對社會有很大影響力的人不再尊重法律或法庭裁決,那麼人們對法律的規範功能的信心就會減弱;持續下去的話,法治的基礎就會動搖,甚至可以一下子就倒下來。

特首言論 衝擊法治

那就像拆去一座建築物的其中一根支柱,它可能一時三刻還不會倒下,但根基已經不穩,再加一些風吹雨打,它就可以突然之間倒下來。因此,我們對香港的法治必須義無反顧地捍衞,是沒有任何一點兒妥協的空間。

特首日前在立法會答問大會上,就最近有關港珠澳大橋環評報告的訴訟,主動提到「有些政客在大型基建項目快將上馬之際,借環保、保育之名,利用法律程序或其他手段加以阻撓,為求達到一己的政治目的,不惜損害香港整體和長遠利益」。

回應問題時,曾蔭權說要深思有沒有人濫用司法覆核程序。特首這些言論對香港的法治已構成很大的衝擊,對香港的法治已造成破壞。

按現行法律程序,提出司法覆核的人,必須達到由法庭設定的一個不低的門檻,要有「合理的爭辯理由」,才可獲得法庭批出許可;有了許可,案件才會正式進入訴訟階段。在這案件,申請人在原訟法庭勝訴,那表示申請人已達到上述門檻的要求,更獲法庭認為是有法律根據的。

那怎可以說是有人濫用司法覆核的程序?那是不是說,人們按法律所賦予提出司法覆核的權利,若是影響基建進度或社會經濟,政府就會認定他們濫用程序而不應享有此等權利?法庭的裁決若是影響經濟發展、拒絕創造就業、拒絕香港與內地進一步融合,那是否法官也是別有用心?法庭的裁決便不用遵守?這些言論明顯是與法治相悖。

特首當然可以巧妙辯說,這些並非他的個人意見,只是引述社會聲音而已。但身為香港特區政府擁有最大公權力的人,問題不是他是否真有這些想法,而是他是否知道這種說法,會合理地令人懷疑政府和特首也有相同看法。

香港根基 沒人可動

如他的言論真的產生這種效果,則對法治已造成破壞。即使特首個人不認同這些意見,也信誓旦旦地維護香港法治,但他卻缺乏敏感度,不知道這些言論將損害香港法治。即使只屬引述,也會強化該等言論對香港法治的破壞。

現在的情況好像又回到十多年前內地子女居留權的爭議中,現在的特首與當年的特首一樣,眼中只有經濟發展這種整體利益,卻看不見維護法治同是香港的整體利益。

當年董建華要求全國人大常委會釋法,實質推翻了終審法院的裁決;現在也有人公然提出要求人大釋法,以推翻法庭的裁決。但這案件根本不涉《基本法》,故連人大也是無法可釋,無法律權力推翻法庭今次的裁決。如人大真的要推翻法庭的裁決,香港的法治就蕩然無存了。難道特首連那麼顯而易見的事,都給那些大橋、鐵路遮掩雙目?

當前我們最重要的,就是要吹起維護法治的警號,提醒香港人,我們一直那麼重視的法治,現已受到威脅。我們必須發出清楚的訊息,為香港的整體利益及香港每一個人的福祉,是不容許任何人、即使是最有權勢的人動搖香港的法治根基。

【轉載自信報財經新聞】

2011年5月21日星期六

指月之別(慧能法師)

 《六祖壇經》中講了這樣一件事:
  
  無盡藏尼對六祖慧能說:「我研讀《涅槃經》多年,劫仍有許多不解之處,希望能得到指教。」
  
  慧能對她說:「我不識字,請你把經讀給我聽,這樣我或許可以幫你解決一些問題。」
  
  無盡藏尼笑道:「你連字都不識,怎談得上解釋經典呢?」
  
  慧能對她說:「真理是與文字無關的,真理好像天上的明月,而文字只是指月的手指,手指可以指出明月的所在,但手指並不就是明月,看月也不一定必須透過手指,不是這樣嗎?」
  
  於是無盡藏尼就把經讀給了慧能聽,慧能一句一句地給她解釋,沒有一點不合經文的原義。

2011年4月22日星期五



台灣學生的動畫作品揚威國際。目前於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攻讀動畫碩士的台灣留學生紀柏舟,以動畫片《光之塔》入圍美國影藝學院主辦、重要性僅次於奧斯卡獎的「學生奧斯卡」,該影片已獲加州電影獎等十九個國際獎項肯定。國內學者盛讚紀柏舟為指日可待的動畫藝術家。

動畫片《光之塔》介紹《光之塔》描述遊子因追求夢想遠離家鄉,父母就像燈塔一樣永遠支持、守護著孩子,直到遊子多年後返家,才驚覺父母已垂垂老矣。

2011年4月19日星期二

閱報偶拾 信報占飛:報章藉以建立自主尊嚴

我們選擇做一份報章的長期讀者,因為這份報章的編採哲學、報道新聞的手法,以至對社會及世界的解讀,與我們的基本價值相符,或至少可以共存。我們讀報,不只是為了獲取有用的資訊,也是為了要得到理解這個世界的角度和視野;不只是要知道發生了什麼事情,也要知道事情為什麼發生和有什麼意義。報章重要,不僅在於它提供資訊的工具價值。我們讀報的最終目的,在於藉報章信息的自由傳播和表達意見來進行民主參與實現自我,進一步建立個人的自主和尊嚴;並且在這個過程中塑造和鞏固自己的價值系統。

2011年4月4日星期一

Invictus



Out of the night that covers me,
Black as the pit from pole to pole,
I thank whatever gods may be
For my unconquerable soul.
In the fell clutch of circumstance
I have not winced nor cried aloud.
Under the bludgeonings of chance
My head is bloody, but unbowed.
Beyond this place of wrath and tears
Looms but the Horror of the shade,
And yet the menace of the years
Finds and shall find me unafraid.
It matters not how strait the gate,
How charged with punishments the scroll,
I am the master of my fate:
I am the captain of my soul.

2011年3月20日星期日

日本漫畫家每天Smile為民眾祈願


日本漫畫家、漫畫《男兒當入樽》、《浪客行》作者井上雄彥,每天在Twitter發布題為Smile的笑臉速寫,為受海嘯所苦的日本民眾祈願。(網址:http://twitter.com/inouetake)


2011年3月10日星期四

練乙錚;民粹竟源於專制 扭軚不因為官蠢


小別一載,筆者2月回到香港,適逢預算案發表,應邀在港大的一個研討會上提出一些意見,主要批評預算案背後的經濟學理據嚴重不足【註1】,還未及整理成文,特區政府便已改弦更張,未雨綢繆變成派錢為綱,超額盈餘哪怕變成赤字預算也在所不惜。

觀特區政府一貫理財方針及當下本地經濟穩步上行形勢,一份好的預算案並無必要大事派錢,能夠有效支持政府既定工作計劃之餘,只須承諾設計一些精準方案有效扶助赤貧便可【註2】。曾政府餘日無多,既無選舉連任之各種顧慮,亦沒有義務為下屆政府鋪路(大家記得「政改方案不得超越2012」),故工作上實可我行我素,據既定原則辦事。

政府智囊未掌政治脈搏

不過,政府竟然急轉彎,不僅大手釋出幾百億元公帑,還放棄了幾十年來一套行之有效、寫進《基本法》的審慎理財哲學。如此變臉,不可能是個別官員低能所致,因為政府一切重大決策(如額外派錢幾百億),都必須經過行政會議討論,才可公布;若罵曾俊華蠢,則以梁振英為召集人的整個行政會議也一樣蠢。

況且,二曾乃政務官出身,「久煉成精」,政策遠見一般欠奉,但在絕大多數情況底下,行事章法不會亂套如此;按曾特首剛愎性格,亦當不致於在此階段在本地某方民粹力量面前低頭。為求方便,現在大家的批評矛頭儘可直指主事官員,甚或提出下台要求亦無不可,但事件後面必有其他原因半路殺出,非個別港官包括二曾所能抗拒,以致完全打亂其陣腳。

預算案急轉彎,只可能是忽然出現北京政治干預的結果;而未能事先摸清北京政治脈搏、照顧其政治需要,從而寫出一份一開始便讓「阿爺」安枕無憂的預算案,則是特區政府裏專責政治分析的一眾智囊的又一重大失誤。北京現階段對香港的政治要求很簡單,就是要如同在國內一樣,「把不穩定因素消滅於萌芽階段」。

去年12月,北非、中東出現的茉莉花革命,中共馬上警覺,在全國各地及網絡空間布下重重反革命天羅地網,嚴防社會大小規模騷亂。但是,她公開對外宣傳的,如常是「黨政軍民上下一條心」那一套;北京外交部發言人三番四次對中國可能出現茉莉花革命之說嗤之以鼻,可謂最典型的色厲內荏、內張外弛。

問題是,中國大陸社會矛盾深重的形勢,從未在一些深信中共宣傳的特區政府官員、當權派智囊意識中出現——他們信的是,祖國經濟蒸蒸日上,黨的管治固若金湯,哪來茉莉花革命的影子?而香港方面,金融局面早已回穩,經濟重納升軌,失業率低於4%,股樓市俱旺,泛民兄弟鬩牆,當權派日子好過,哪有什麼「臨界點」?故「洋紫荊革命」一詞在香港出現後,特區當權派上上下下依然「定過抬油」。

不過,北京要的政治安全係數極高,在大陸她有把握鎮住茉莉花革命,卻不能阻擋港人當中出現「洋紫荊革命」的意識或行為;香港社會運動若能牽動大陸民意(這點少不免),中共維穩便加倍困難。在大城市及沿海地區,改革開放政策的受惠者最集中,中共的社會管理軟硬體配置也最森嚴,「茉莉花」的確難開,但在一些二三線城市或鄉鎮、幹部貪污霸地等行為特別嚴重的地方,近年來成千上萬人參加的群眾性騷亂事件為數不少,偶一不慎,難保不會發生泛地區性的星火燎原!

這點,特區政府的政治智囊想也不敢想,遑論按此訂定預算案中的社會安全係數,但中共高層面對危機卻十分清醒。於是,太監不急皇帝急。

香港傳家寶成維穩犧牲品

持平而論,前周公布的預算案可批評之處的確很多,但比起之前多份預算案,卻並不特別壞。派錢項目不算少,那筆每人6000元注入強積金之數,雖非馬上可用,但港人當中,除了部分等錢濟燃眉之急的低下階層,只要願意,不少是可從每月收入之中相應減少6000元(或一部分)儲蓄,從而增加消費的;對這些人而言,錢進左袋還是右袋,分別不大。

原先出現的有關反對聲音,一是因為此筆公帑發放無原則,並非着力扶貧;二是強積金的管理太貴太差,而特區政府一再強迫市民接受指定基金服務,難保沒有利益輸送。同樣,各界對整份預算案負面反應相當強烈,但並非反映港人普遍活於水深火熱之中,只不過在世界多個不民主國家出現茉莉花革命的氛圍之下,港人縱非低下階層,也對港式不民主產生的政府領導人事事毋須向市民負責愈發厭倦、反感而已。

泛民上周申請遊行,也只是向警方提出三千民眾參加的估算,當局問要不要提高,泛民反而認為不必;就算後來事情鬧大了,星期天的遊行也不過萬人左右,在香港算是「濕濕碎」。正常情況之下,面對此等程度的反對聲浪,二曾可能作出微調,卻斷無馬上投降之理。因此,令曾政府這份預算案一周之內頹然而倒的唯一可信原因,便是北京以維穩為綱下了聖旨,特區政府於是也得立即奉命維穩,數千人的遊行活動也必須盡力阻擋,免得香港的河水犯了大陸的井水。

一國兩制之下,維穩方法大不一樣。在大陸,中共採用的,主要是打記者、封網站、抓維權人士、罵外國傳媒;在香港,中共知道內地的一套行不通,中央要特區政府協助維穩,主要靠特區政府派糖。不過,這一派,香港的保守理財哲學從此顛覆;香港這一制的一件傳家寶,成了大陸社會需要高壓維穩的犧牲品。

這是很奇怪的現象。一直以來,不少人認為香港不應搞民主,理由是民主政治會引致經濟民粹主義,最終令特區政府放棄審慎理財原則,長遠對香港整體不利。現實是,今天,審慎理財原則是在不民主的特區政府手上葬送掉的,歸根到底,是出於大陸專政體制的維穩需要。

然而,大陸的維穩需要有多大?是否不斷增長?答案可從是屆人大已發表的數據得知。今年的大陸政府預算案中,維穩費總額首度超過軍費,而其13.8%的增幅,不僅大大高於大陸去年民間總消費增幅和GDP增幅,也比軍費增幅高出一個多百分點。換句話說,對中共而言,大陸社會內憂已經大於外患。可以推斷,大陸專制政府愈發需要維穩,香港特區政府便愈得多派錢,勢將成為民粹主義政客的提款機。此點對政治經濟學而言有特殊意義,是對「中國模式」的一個重要觀察,有理論創新潛力。

中央政策組應考慮解散

不過,特區政府有義務捍衞北京政府的面子,絕不能承認是因為協助大陸維穩,而在香港加倍派錢以消弭本地群眾運動、免給大陸維權人士推波助瀾;但另一方面,如此急轉彎,總得來一個說辭。因此,特區政府中央政策組的政治學者在政府預算案急轉彎之後,提出了一個莫名其妙的名堂:香港社會矛盾激化,到了「臨界點」。言下之意,派錢是香港社會本身需要使然。

不過,為什麼那些智囊在政府制訂預算案過程中沒有敲響警鐘,而只在特區政府急轉彎之後,才似是而非地事後孔明一番呢?真況是,到了臨界點的,是大陸社會——起碼是局部——而不是香港社會【註3】。這一點,智囊事先看不到,事後大言不慚掩蓋真相。

長期以來,中央政策組的經費每年5000萬元以上,扣除各顧問薪金之餘,大部分發放給一些與特區政府關係特殊的「政策研究中心」或「民意調查機構」,市民得到的政策,卻很多一文不值。大事情上,政府得到的民意情報,也往往是「山埃」。一些政治學者,竟看不透路人皆見的大陸社會形勢,猜不出聖上心意之急,未能及早讓特區政府體面行事;2003年「七一」如是,今年的預算案亦如是。政府民望盡失,還需要什麼政治化妝?為省公帑及稍起棄卒保車之效,中央政策組實應自覺考慮解散。

今年的預算案本是支持特首去秋在《施政報告》中提出的施政方針的相關財政方案,如今卻變成一個支持另一外加的政治任務的工具。都說「中國好,香港好」,但此話反過來說亦真:大陸專制維穩需求日甚,香港的一貫理財哲學因此化為烏有,長遠禍及本地街坊。事實就是如此巧妙相關。

註1:例如,政府前年於金融風暴之際拒絕發放消費券,理由是消費券不會刺激本地消費;這次她(本來)拒絕退稅,理由卻是退稅會增加本地消費,必然引起通脹,兩者恰巧是理論上的矛盾。

註2:一些批評者混淆了《施政報告》和預算案的分別——缺乏遠見的是前者,而好的預算案並不特別需要政策遠見,兩者的功能不一樣。

註3:香港也有臨界點,但那是市民對政府的一國兩制管治誠信的不信任臨界點;不過,這個點,早在2003年「七一」、政府逆民意順京意那一幕便達到了。

《信報》特約評論員

【轉載自信報財經新聞】

2011年3月2日星期三

用關鍵字找出社會病灶

More about 十個詞彙裡的中國一、
2月9日是台北書展。這次台北書展請來大陸著名作家、小說《活着》的作者余華,他最近在台灣出了本書,書名是:《十個詞彙裏的中國》。

這本是余華首次用散文方式夾敘夾議地寫中國大陸現狀的書,表現出一個有良知的作家對社會和國族命運的關懷。這本書去年 10月出了法文版,今年1月在台灣出中文版,在大陸未必有機會出版。作者用十個詞彙,去寫中國的現狀,從現狀去追尋產生今天這種結果的令人不安的原因。余華以作家之眼和個人經歷剖析經濟崛起的中國,他說自己透過10個詞彙而得到10雙眼睛,讓他能從10個方向凝視當代中國。在前言中,作者說:「我希望能夠在此將當代中國的滔滔不絕,縮寫到這十個簡單的詞彙之中;我希望自己跨越時空的敘述可以將理性的分析、感性的經驗和親切的故事融為一體;我希望自己的努力工作,可以在當代中國翻天覆地的變化和紛亂複雜的社會裡,開闢出一條清晰的和非虛構的敘述之路。」

十個詞彙是:人民、領袖、閱讀、寫作、魯迅、差距、革命、山寨、草根和忽悠。

二、
在《十個詞彙裏的中國》這本書中,當過牙醫的大陸作家余華,像是找病灶一般,找出十個看透中國的關鍵字,而後一一剖析。
在第一篇〈人民〉的開頭,余華便寫著:「我不知道在今天的漢語裡,還有哪個詞彙像人民這麼奇怪,他無處不在,卻又被人視而不見。」他在這篇文章中大膽寫著天安門學運那段時間發生的事,並自述當時刻骨銘心的感受,讓他理解什麼是人民。

在《領袖》這一章,作者說:撫今追昔,我感到今天的中國已經沒有國家領袖了,只有國家領導人。作者寫《閱讀》,他說:我對那些偉大作品的每一次閱讀,都會被它們帶走。當我回來之後,才知道它們已經永遠和我在一起了。關於《寫作》,他說:寫作就像是經歷一樣,如果一個人不去經歷什麼,那麼就不會瞭解自己的人生;同樣的道理,一個人不去寫作的話,就不會知道自己能夠寫出什麼。關於《魯迅》,他說,「魯迅」在中國的命運,從一個作家的命運到一個詞彙的命運,再從一個詞彙的命運回到一個作家的命運,其實也折射出中國的命運。中國歷史的變遷和社會的動盪,可以在「魯迅」裡一葉見秋。講到《差距》他說:今天的中國,可以說是一個巨大差距的中國。我們彷彿行走在這樣的現實裡,一邊是燈紅酒綠,一邊是頹垣敗瓦。或者說我們置身在一個奇怪的劇院裡,同一個舞台上,半邊正在演出喜劇,半邊正在演出悲劇。……這就是今天的中國,我們不僅生活在現實和歷史的巨大差距裡,也生活在夢想的巨大差距裡。


三、

在《革命》一章,他寫到:什麼是革命?我過去記憶裡的答案在眾說紛紜。革命讓生活充滿了不可知,一個人的命運會在朝夕之間判若兩人,有的人瞬息裡飛黃騰達,有的人頃刻間跌落深淵。人和人之間的社會紐帶也在革命裡時連時斷,今天還是革命戰友,明天可能就是階級敵人。寫到《草根》,他說:改革開放以後,中國的法制是一個逐漸健全起來的過程,一些法律和法規存在著不少漏洞,給予草根們大量的鑽洞機會。所以任何人間奇蹟,這些草根們都可以創造出來。《山寨》是中國今天盛行的話語,余華說:今日中國的社會生態可以說是光怪陸離,美好的和醜陋的、先進的和落後的、嚴肅的和放蕩的,常常存在於同一個事物之中。山寨現象就是如此,既顯示了社會的進步,也顯示了社會的倒退。

中國內地另一流行語是《忽悠》,「忽悠」帶有「不擇手段矇騙」的意思,但是與「詐騙」比較起來,它好像溫和一些,具有一些調侃玩笑的含義。余華說:忽悠一詞的迅速風靡起來,與山寨類似,同樣顯示了當代中國社會倫理道德的缺失和價值觀的混亂,也是中國社會最近三十年片面發展之後引發的後遺症之一,而且忽悠現象在其社會生活方面的廣泛性更甚於山寨現象。

當忽悠大行其道之時,我們也就生活在一個不認真的社會裡,或者說生活在一個不講原則的社會裡。

四、

余華寫作《十個詞彙裏的中國》一書的意圖,是要從今天看上去輝煌的結果出發,去尋找過去與現在的聯繫,探尋那些可能是令人不安的原因。


在《領袖》這一章裏,有一段他這樣寫:「環境的破壞,道德的淪喪,貧富差距拉大,腐敗現象叢生,使今天中國的社會矛盾愈來愈激化。幾百上千,甚至上萬的群眾衝擊政府機關,砸汽車燒房子這樣的群體性事件層出不窮。

「很多人開始懷念過去的毛澤東時代,我想他們中間的大多數可能只是懷念而已,並非真正想回到那個時代。對於這些人來說,毛澤東時代雖然生活貧窮而且壓抑人性,可是沒有普遍的和殘酷的生存競爭,只有空洞的階級鬥爭,當時的中國其實沒有階級的存在,所以這樣的鬥爭僅僅停留在口號裏。那個時代人們節衣縮食平等相處,只要小心翼翼,誰都可以平安渡過一生。

「今天的中國完全不一樣了,激烈的競爭和巨大的壓力讓很多中國人的生存像戰爭一樣。在這樣一個社會環境裏,弱肉強食、巧取豪奪和坑蒙拐騙自然流行起來,於是安分守己者常常被淘汰,膽大妄為者常常會成功。價值觀的改變和財富的重新分配造成了社會分化,社會分化帶來了社會衝突,今天的中國已經真正出現了階級和階級鬥爭。」

簡單來說,毛澤東時代的中國,是社會上沒有階級,而毛硬要搞階級鬥爭來爭奪權力,把社會搞得雞犬不寧的中國;改革開放 30年後的中國,是不講階級鬥爭只講和諧,然而事實上社會上出現階級和階級鬥爭的中國。


關於《十個詞彙裏的中國》,余華說「我在本書寫下中國的疼痛之時,也寫下自己的疼痛。因為中國的疼痛,也是我個人的疼痛。」這是一個真正愛國者的肺腑之言。

被認為最會說故事、最深刻了解中國的華人作家,以生動的文字,寫下你從不知道的中國!在前言中,他說,我如果面面俱到地敘述當代中國,我的敘述將會比阿拉伯的《一千零一夜》還要漫長。選擇十個詞彙,使他可以從十個方向來凝視當代中國。

他說他要從耳熟能詳的日常生活開始敘述之旅。日常生活看似平淡瑣碎,其實包羅萬象,它們豐富、寬廣和激動人心。政治、歷史、經濟、社會、文化、記憶、情感、欲望、隱私等等,都在我們的日常生活裡發出自己的鳴叫。

在前言中,余華引用孟子的話:「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孟子是利用人生感受的例子,說明憂患往往可以使人生存,安逸享樂卻反而使人敗亡。

他又引用意大利詩人但丁的詩句:箭中了目標,離了弦。但丁輕輕地顛倒了因果關係,就讓我們感受到了速度。中國社會三十多年的飛速變化,呈現給我們的,就是因果關係顛倒的發展歷程。我們差不多每天都生活在蜂擁而至的結果裡,卻很少去追尋產生這些結果的原因。於是三十多年來雜草叢生般湧現的社會矛盾和社會問題,被經濟高速發展帶來的樂觀情緒所掩飾。余華說,我此刻的工作就是反其道而行之,從今天看上去輝煌的結果出發,去尋找那些可能是令人不安的原因。在我追根溯源的旅途上,孟子所說的憂患將會迎面而來。

轉載自香港電台一分鐘閱讀


2011年2月6日星期日

依附基督 倖免於屠

■不過,兔肉所以未能成為如牛豬雞般的主肉食,主要是白兔為復活節寵物,基督徒遂棄食。復活節本為異教徒(非基督教徒)紀念兔首人身的多子女神Eostre的節日;女神的外型與我國的兔兒爺相近,扮相則相去甚遠;據《燕京歲時記》,天津人在中秋節祭兔兒爺,其形為兔首人身、戴盔披甲手執藥扞。老舍在《四代同堂》中記京津風俗,對兔兒爺有生動細膩的描述。

基督教大盛後把此好生育的女神收為己用,並以隨時產子的白兔及象徵繁衍後代的蛋為「吉祥物」(Easter Rabbit / Bunny / Hare及Easter egg;復活兔攜帶的禮物是復活蛋)。這種傳統的文字記載始見於十五世紀的德國,以多子多孫是農業社會大多數人的願望,此習俗很快傳遍歐洲,十七世紀被歐洲移民帶至新大陸……。

兔子既與基督徒節日掛鈎,虔信教徒便把牠剔出「肉食動物」(food animal)之列,曾經成行成市的養兔業(cuniculture)從此式微,如今這個英文名詞識者無多,一般字典且不收錄。應該一提的是,基督教徒不食或少食兔肉,表面理由是為了宗教,實際上則是機會成本日降,以肇始於十九世紀六十年代的工業革命,令農工業生產力突飛猛進,西方社會進入豐衣足食時期(投資專家W. Bernstein○四年的《豐裕的誕生》〔The Birth of Plenty〕對此有頗具體的描述),物資供應大增,意味不食兔子可吃也許更可口的其他家畜家禽之肉,有了選擇的空間,兔子遂得倖免於屠了。這種解釋,似亦足以說明食兔歷史這麼悠久且食制花樣繁多的我國如今亦因選擇多樣化令食兔肉已不普及的原因。

■兔肉雖因基督教興起及物質豐裕而不再成為主要肉食,惟古人的兔肉食制繁多,其中不少被收在《說不得的烹飪〔食譜〕》一書(C.W. Schwabe:《Unmentionable Cuisine》),作者舒華比長期在加州大學任教,在學界享大名,有動物流行病之父的稱號;這本於一九七九年出版的書,把西方自古(有文獻〔如食譜〕紀錄)至今的「古怪食譜」一網打盡,然而,本書對我國食譜收錄少且絕不全面,偶見的記載亦令筆者莫名其妙,如有關「香港鴿」(Hong Kong Pigeons〔Shang Kan Kuh〕)便不知何所指簡直不知所謂,這是題外話,有機會再談。本書第七章以兔為題,寫的當然全部是「兔食」,比較「有趣」的有西班牙、英國及法國均有的烤兔(Roast Rabbit)、德國的胡椒兔、匈牙利的醃兔、英國及法國的八寶兔(Stuffed Rabbit)……西班牙則有兔飯(Rice with Rabbit)、杏仁兔及朱古力兔(Chocolate Rabbit),後者的炮製方法為兔斬件落鑊,加欖油、紅酒、洋葱、蒜頭、鹽、胡椒及糕餅店用的朱古力(baker's chocolate),文火煨至兔肉軟嫩;如此配料,其味道如何筆者不想嚐試!此外尚有兔肉腸、兔血湯、燜兔腎、兔肝醬及兔胎羹等……。工業革命前歐洲人可說什麼都吃,現代化後先富起來的歐洲(及北美)人,別說吃這些玩意,提起狗貓馬蛇鼠的食制便作作嘔狀,「有教養」的紳士淑女且有與說者割蓆的「意向」,其實,這不過是另一種一闊臉就變的典型!

■《食物史》在〈狩獵〉(Hunting)一章,說歐洲人獵兔種切,頗可一說的是提及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期,兔子在法國突然成稀有動物,惟其成因不在獵人「濫殺無辜」,而是於七十年代初,野兔摧殘一名獸醫鄉間度假屋的園圃,他一怒以多發性黏液瘤病毒(Myxomatosis)為野兔注射,結果由兔虱傳播的病毒幾乎把法國的野兔殺個清光(practically exterminated),為保護此瀕臨絕種動物,法國政府頒令禁止獵兔,可是,未知是否餘毒未消還是獵人下有對策,野兔愈來愈罕見,當局只有撥出預算,向中歐購進十五萬隻野兔,放生林野,讓牠在不為獵人騷擾下快速生產。這位法國醫生的別業不設「圍牆花園」,因有此「禍」。

野兔的天敵甚多,虎獅豹這類大型食肉獸之外,狐狸、豺狼、山貓、山狗、蛇以至鷹隼和貓頭鷹皆是,結果是「生態平衡」,野兔不多不少,除了大規模濫殺或被下有傳染性病毒,野兔不會絕迹亦不致多得釀成農業災害。澳洲和紐西蘭的情況屬例外,以這二個國家沒有(或極少)食肉獸,這等於一年起碼六胎每胎數兔的野兔經常有「兔滿之患」,其對植物的破壞帶來重大經濟損耗,不在話下。二十世紀澳洲進行過二次大規模殺兔運動,一次在一九○七年,一次在一九二五年,每次都殺死二、三千萬隻野兔。如今野兔仍是澳洲和紐西蘭的「郊野大患」。其實,要扭轉這種情況不難,鼓勵吃兔肉並製成罐頭出口,應為最佳辦法。

■有關兔子的文學作品,世界各國都有,尤以我國為多,不過我國古代的有關著述,大都以「導人迷信」的神話傳奇為主;白兔都出現在我國四大名著《西遊記》、《三國演義》、《水滸傳》及《紅樓夢》之中,《兔寄明月》一書對此有簡要的介紹,有興趣者可以找去一讀。值得一提的是《紅樓夢》第五十三回〈寧國府除夕祭宗祠 榮國府元宵開夜宴〉,寫農戶(黑山村的烏莊頭〔烏進孝〕)送給賈府的地租包括「大鹿三十隻……野雞、兔子各二百對……」;另有「孝敬哥兒姐兒頑意:活鹿二對、活白兔四對、黑兔四對……」非常明顯,兔子既是肉食又是寵物。現代名家如魯迅、鄭振鐸及季羡林等的小說散文都見白兔,其中尤以魯迅《吶喊》中的〈兔和貓〉一文最廣為人知。

英國文學中的兔,當以《阿麗思漫遊仙境》最「老少咸宜」,不過書中的白兔只是配角;以白兔為主角的,據小女相告,為阿當斯(R. Adams, 1920-)的《Watership Down》,書名為避禍的兔群遷居的地名(在咸普郡北丘陵地帶),這群擬人化的白兔在這裏建立新家園,有自己的文化和語言(Lapine, Lapin為去勢雄兔)。《阿麗思》是作者路易.卡路為友人之女編寫的故事(有興趣者可參考筆者九一年的長文《阿麗思闖進經濟學》,收台北遠景的《經濟門楣》),《W.D》則是作者與二女兒駕車出遊時為她們解悶而編撰的「古仔」,她們聽得入迷,慫恿乃父輯成這本由十九個短篇故事組成的書,可惜本書遭十多家出版社退稿,最後於一九七三年出版(出版社無力預支版稅),頓成暢銷書,再刷數十次(最新版本○五年出版),此後,阿當斯成為專業作家,出版了整整二十本小說及遊記,惟銷路均不及這本書;今年(二○一一年)BBC電台製成「專題報告」,慶祝《W.D》出版四十周年。

■多年前筆者在《信報月刊》談投資,提及「神奇數系」(Fibonacci Sequence / Number),但不知此「神奇數系」何來,一月二十五日讀者壹一在網上回應兔子多產一文,指此為中世紀最有成就的數學家斐邦納契(Fibonacci,又名Leonardo da Pisa〔意為來自比薩的猛男〔雄獅〕〕,1170-1250),以兔子多產因此把其生育理想化(但生理上不可能)求得的數系,據library.thinkquest.org〈兔子難題〉(The Rabbit Problem)的解釋,斐邦納契驚奇於兔子的繁殖力,試圖計算一對雄雌兔子一年生了多少小兔,他假設二隻剛出生的小兔(雌雄各一),一個月後可以交配、懷孕期一個月、雌兔每月生產、每胎雌雄各一,而兔子長生不老且交配及生育永不停止。這種假設下,零月是一對兔子、第一個月牠們已交配但未生產,因此仍是一對兔子;第二個月生了一對小兔,等於有四隻兔子;第三個月,原始一對再生一對,第二個月所生的兔子交配而未生育,即仍是三對兔子;第四個月原始一對再生一對,二月出生的亦生一對,第三個月的交配而未生產,即共有五對兔子;第五個月……共有八對兔子。餘此類推,便出現了「神奇數系」—0,1,1,2,3,5,8,13(零加一等於一、一加二等於三……)。沒想到令數學門外漢百思不解的「神奇數系」,竟因受兔子多產觸發的靈感而生;更沒想到的是,筆者因寫兔文而收「拋磚引玉」之效,真是意外的收穫!

兔年說兔.四之四

【轉載自信報林行止專欄】

2011年2月1日星期二

將功補過 法外逍遙

■兔子的弱小無助,令牠成為少數不曾被控告的常見動物,伊凡思的《對動物的刑事起訴及極刑》(E. P. Evans:《The Criminal Prosecution And Capital Punishment of Animals》, Faber and Faber;○八年二月五日寫鼠年曾提及,文收台北遠景《犧牲股民》及天地《色識嫵媚》),根據法院判詞,詳細記錄了九世紀(公元八二四年法國地方法庭審判摧毁農地的土撥鼠)至二十世紀(一九一六年瑞士地方法庭審理狗隻傷人事件)歐洲對「犯事」動物告將官裏由法官開庭審判的情況(附有吊死公豬的畫像,情景與死囚上斷頭台行刑時相若),可是,筆者翻閱再三並細檢「引得」,均未見兔子被控案例!其實野兔蹂躪莊稼,壞了農人生計,罪大惡極,當年沒有「兔友協會」的歐洲人竟然網開一面,未予起訴,料與兔子從不傷人且為人喜愛還提供大量廉價肉食有關。動物被捉將官府,控上法庭,即使如今的保護動物狂熱分子,亦會覺得荒誕荒唐,但在當《聖經》為法典的年代,一點亦不出奇。〈出埃及記〉第二十一章第二十八及二十九節這樣寫道:「牛觸(gore)若在男人或女人,總要用石打死那頭牛……,倘那頭牛素來是觸人的,有人報告牛主,他竟不把牛捨棄……,就要用石頭打死那牛,牛主也必治死……。」耶和華既有此指示,信奉基督教的人便不問三七二十一只有盲目遵行了。當然,以「石頭打死」不太文明,在法治社會,被害人遂把犯事動物告上法庭……。伊凡思這本書極具趣味性,有暇當細說之。

■○七年夏,筆者與內子在友人位於英國南部佔地二、三千公頃的莊園作客,垂釣射(陶)鳥,不亦樂哉(見同年九月到十月的「《公共悲劇》的戶外運動系列」,收遠景的《次按驟變》及《鏡花水月》,同時以〈莊園生息野趣悠悠〉為題收天地版的《淺讀輕談》),「遊園」時見丘陵起伏的農田中闢「圍牆花園」(Walled Garden),頗以為奇,詢之主人,方知此為在未有玻璃溫室之前,農場主人不惜斥巨資以石頭磚塊等堅實建材起圍牆築成的菜圃兼果園,主要目的在防範野兔「偷食」,而圍牆還可阻擋強風,令園內溫度較高進而降低結霜的可能性(有友人說在苦寒的蘇格蘭,四方圍牆中有一方留空作火爐,「熱牆」令整個花園「暖和如春」),如是「圍牆花園」便有機會在天寒地凍時果樹仍開花結果並有新鮮蔬菜供應;更重要的是,「水洩不通」的圍牆設計令野兔無法闖入!所有樹林農地,都有野兔出沒,遊此莊園的一個「節目」是於夜間獵野兔。受僱而來的專業獵人以強光燈在樹叢中覓兔,兔被燈光照射時驚惶呆望,獵者舉槍射殺。筆者與內子敬謝不敏,未參與此遊戲,那便如我們未終場便離開一票難求的鬥牛場,以「敵我」強弱太懸殊勝之不武且太殘忍,不忍見「荷槍實彈」的所謂「鬥牛勇士」殺牛更不忍殺哀哀無助的白兔!

■兔子對人有益無害且象徵吉祥多子,人因此對牠網開一面,不告之於官,但口惠實不至,仍食其肉。在一段長時期,兔肉是人類的主要肉食,以兔易生養繁殖快且飼料以免費的草食為主,因此經濟價值高;不但如此,兔肉含高蛋白質(特別含有與牛肝等同的維他命B3〔Niacin〕)、少脂肪、低膽固醇,因此屬可以降血壓及治療糖尿與冠心病的「健康食物」。出土文物顯示原始社會先人已食兔肉,《詩經.瓠有苦葉》:「有兔斯首,炮之燔之」,顯示周代貴族已發展出多種兔肉食制,糊上泥巴在火上煨,稱為炮;帶着皮毛直接放在火上燒,是為燔;剝了皮在火上煙,叫做炙。

對於「燒烤」白兔,非我國獨有,自古以來,中外皆然,經典巨構《食物史》(M. Toussaint-Samat: 《History of Food》)頁八十七刊出一幀成於一八八一年的雕塑,一隻去毛兔被鐵絲綑綁四肢,背上鋪一片垂腹的白色脂肪,再以鐵枝(烤肉叉spit)刺入屁股直穿兔口而出,與古今西班牙人製作燒豬(當然不必加脂肪)同。這樣燒兔子如今似成絕響……。

燒烤食肉是用火煮食後中外古人的共通發明,亦是陶器出現前唯一吃熟肉的方法。有了煮食用器皿後,馬上便有水煮兔肉、蒸兔肉、燜兔肉、熬兔湯、兔肉羹及兔肉醬(醞)等形形色色的烹調方法。美國名經濟評論家華殊(D. Warsh)一月十六日評論今屆美國經濟學家年會的文章便題為〈享用……燜兔〉(Savoring .... the Rabbit Stew),可知這種食制仍為部分美人所喜。在我國唐代,兔羹被稱為「卯羹」,宋代則有「兔肉火鍋」,美稱為「撥霞供」(見南宋林洪的《山家清供》),此名之得,是因鍋中湯汁沸滾,如濁湧江雪;食客夾起鮮紅色的兔肉在熱氣蒸騰的鍋中擺動,頗有雲蒸霞蔚之勢,文人雅士遂為「涮兔肉」起了這個優雅得有點虛無飄渺望文很能生義的名字。清李斗的《揚州畫坊錄》所記「滿漢全席」菜單,有「兔脯奶房簽」,似為兔子乳房串燒;而民間食兔更進一步,清人筆記還有芫爆兔條、熏五香兔肉、麻辣兔丁及廣漢纏絲兔等;慈禧御膳中則有「八寶迎霜兔」;天津則有糖兔子、北方兔饃以至兔形壽包等。

■飼養家兔既經濟又方便,以其飼料主要為免費的青草及「廚餘」蔬菜(包括菜市場賣不出腐爛的蔬果),而後院花園地牢以至馬廐車房一隅,都可闢為兔窩,養兔因此可說不費分文,加以兔肉所含蛋白質比牛肉(指T-bone steak)多達百分之五十,而脂肪僅及其五分之一(野兔的脂肪更少)且肉味若雞肉,因此兔肉一度是經濟實惠的「熱門」肉食,今日內地且有稱之為「美容肉」,可見兔肉之受歡迎。

兔「吮毫而懷子」之說雖然無稽,然而「兔毫」於我國真的大有用處,以兔毛是製毛筆(又稱「毛穎」及「管城子」)的主要材料之一(另外為羊毛及狼毛)。有點不可思議的是,製毛筆的兔毛稱「紫毫」,比羊毫和狼毫都硬,其硬的程度,可於白居易稱其「尖如錐兮利如刀」見之;至於取兔毛為筆,似始於蒙恬,韓愈有〈毛穎傳〉,寫的便是蒙恬發現兔毛可製成優質毛筆的故事。不但如此,在刈草刀(遑論剷草機)發明前,兔(和羊)還是「平整」草地的「免費勞工」(牠們的糞便更是最佳肥田料),經濟效益及實用價值這樣高,古羅馬人早成飼養家兔專家……。

兔年說兔.四之三

【轉載自信報林行止專欄】

2011年1月29日星期六

新舊戰友憶華叔 莫樹錦 : 遇上張三丰


一個是民主領袖,在民主運動中角色舉足輕重,追隨者難以盡數;另一個是肺癌權威,閒時夥美女主持飲食節目、在雜誌寫專欄,既是醫生又是名人,外間簡稱他為「靚仔醫生」。兩個看似互不相干的人物,卻因為一場病患,搭成一個「人生交叉點」。

支聯會主席司徒華去年初證實患上第四期肺癌,隨即轉介給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腫瘤學系教授莫樹錦診治,這對醫生病人組合,去年雙雙獲得「香港癌症基金會」邀請,擔任講座嘉賓,以他們的號召力去鼓勵病人勇敢抗癌。

癌症醫學講座的嚴肅沉默,遭直率幽默的司徒華一下「爆肚」打破:「我都有一個問題想問你的……我只係有一個感覺,你幾有型,我想知你每日點整個頭?」要知道名人同場,總是擦出火花。

華叔眼中的「型男」醫生,對華叔印象又是怎樣?莫樹錦以俠骨丹風四字形容,首次約見,「少少像太極張三丰,很有氣魄」!他們還有一個共通點,就是十分饞嘴。華叔愛吃鰻魚飯、臘腸,但家人嚴禁,憂慮食物「太毒」,會影響病情。或許是因為莫樹錦感受到華叔的渴求,也幫忙說項:「科學上沒有什麼不可以吃的……鰻魚飯、臘腸卷,這些他的家人一聽就皺眉頭,但他一聽就流口水,我當然企在他那邊!」

首次見面,談病情、治療方案,普通人恐怕是恐懼憂患,過去面對不少風浪的華叔卻是泰然面對,「他(華叔)只說了一句:『我相信你,就照你意思去做啦!』這句對行醫的人來說,很重要」。華叔的感染力不止在民主路途,更在其他風浪上,「個病來到,也咬緊牙關面對,永不言敗」,他甚至形容癌症是「祝福」,指要好好打這場仗,因為有很多事情要做。連醫生也不禁佩服這位病人來,「有這股勇氣生存的人,是值得敬佩的」。人的相互交流,有時不必語言。

華叔將一生貢獻予爭取民主,連重病、接受療程也把這個掛在心頭。他最擔心是能否出席去年的六四晚會,「原來一早知道要去六四,看看化療療程的日程,要令身體復元,以至能夠去到六四……one of the first thing in mind,我們傾談到六四一定要掂!六四時個身體狀況是能夠去到六四!」

去年底,民主派收到一個重大喜訊,就是《○八憲章》起草人劉曉波獲頒諾貝爾和平獎;香港方面,初時只有兩人獲邀,其一是華叔。後來很快地,支聯會已決定由時任副主席的李卓人代為出席。

原來華叔已重病,更不用談乘長途飛機,莫樹錦憶述,「其實他無問過,但也知道不需要問啦,正在聞氧氣,也知道不能上飛機」。華叔未有進一步詢問自己能否出席,但在病房內,不忘告訴他人自己有份獲邀。

相信劉曉波獲獎是上天安排的禮物,讓華叔帶着喜樂離開!

莫樹錦簡介

今年50歲、擔任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腫瘤學系教授的莫樹錦,在1984年加拿大阿爾伯納省大學醫科畢業,1989年在多倫多瑪嘉烈醫院考取腫瘤內科院士資格。1996年回港,從事「內科腫瘤學」的科研工作,專攻肺癌,被視為業界中的權威醫生。

方蘇:不要把他神化

不經不覺間,方蘇認識了司徒華原來差不多近四十年了,當年還是大學生、小伙子的他,轉眼已是塵滿臉、鬚如霜,人已到了60歲之齡;而當年只是40歲的司徒華,如今亦魂歸黃土!

曾是《七十年代》編輯、現在是畫家的方蘇,1973年認識司徒華。當年,社會發生了文憑教師事件,那年他還是中文大學學生會的外務副會長,既是「好事之徒」,定必「八卦」那年的社會大事,於是跟運動搞手司徒華相見。「我們叫他做司徒!」

「那時華叔很瘦,他是標準的『煙剷』,煙接煙駁住食,佢自己都說『無不良嗜好,只是每日兩包駱駝!』」方蘇還說,那時對於這一位前輩,只覺得他作風霸道。可是,他認為這是那一代人的處事作風,「司徒」至少會讓他發表意見,「他當然覺得自己是對的,人人也是如此,否則不能說服自己幹下去」。

方蘇隨後三十多年的日子,不時有機會與司徒華碰面、合作。他畢業後從事給教師看的刊物出版工作,教協那時也出版了同類刊物,大家算是同行。

到後來,方蘇參加了天地圖書的工作,初時是管行政的事,最後卻陰差陽錯,跟着李怡參與了從天地分拆出來的《七十年代》雜誌。他與司徒華再在交滙點上相遇!

「1978、79年,《七十年代》登了文章,冒犯了北京某些權貴。」結果雜誌被迫與天地圖書分家,需要另外集資把雜誌延續下去。

「那時,教協有一班人同意雜誌的方向,同意注資入雜誌讓雜誌繼續出版。」方蘇說,那時他是管數的,知道教協在司徒華的呼籲下,共籌得數十萬元給《七十年代》,當時來說是一筆大數目!

「我們無主動找他,是他主動找我們!」

「司徒能夠成為一個人物,當然有他獨特之處。」他建立了八萬名會員的教協、成立了支聯會,過去二十年堅持平反六四,那是其功;但也有一些做法卻未必為方蘇所認同,就像去年的政改方案。但人畢竟只是凡人一個,有長有短,最重要還是以「平常心對待,不要把他神化」!

在方蘇心目中,司徒華是「司徒」,不是華叔,一切恍如他筆下,坐在維園年宵攤檔為市民寫揮春的一位長者,不是高高在上,而是相知相識多年的故友。「有一年,支聯會朋友叫他立即拿壺茶來給他!我立即拿着茶壺往維園去!」方蘇笑着說起往事,過往一切彷彿又到眼前來!

方蘇簡介

方蘇1951年生於廣州,1981年至1998年期間出任時事刊物《九十年代》執行編輯,並曾任記協執委。1998年《九十年代》結束後,重拾畫筆,全職投身畫畫。

採訪、撰文:何素文、江麗芬

攝影:黃俊耀

版面設定:楊慶祥

編輯:李海潮

【轉載自信報政在生活】

2011年1月27日星期四

飛奔求生 三窟自保

■兔子以善於奔跑出名,所以跑得快,皆因其無「殺人利器」且體形較小,不得不以快速奔跑逃開巨獸撲殺,久而久之,「訓練有素」,便成為非肉食動物快速的代表(野兔每小時跑五十六至七十二公里,最慢的綿羊十七點五公里,最快的豹一百零四至一百一十二公里),數千年前已有飛兔之名,善跑的馬因而被冠以兔名,如大家熟知呂布的坐騎便稱為赤兔(日行千里,夜行八百);《淮南子.說林訓》說「人莫不奮於其所不足,以兔之走,使犬如馬,則逮日歸風。」其意為時人熟悉奔跑最快的動物為兔、犬、馬。兔子是賽跑冠軍,中外皆然,這從歐洲有八腿兔的傳說可見—四條在背四條在腹,四背腿跑累了便翻身使用四腹腿接力再跑。古人沒有「科學知識」,對不解物事充滿想像,八腿兔是其一;我國則有《山海經山經柬釋卷一》的〈南山經〉所列各種怪獸怪禽,按《山海經》自漢代以降,均被視為「地理類書籍」,至清代才列為「小說類」;八腿兔顯然亦是「小說家言」。總而言之,無論古今中外,都有「馳若兔之飛」的形容。希臘的《伊索寓言》那則「龜兔賽跑」,奉勸能幹者不可懶惰,其以兔為主角,正是牠跑得快有代表性之故。

■在十二時辰中,卯屬正東,東方是日、月初升的方位,故稱卯為門,進而說「月中有玉兔,乃卯之屬」。有說「兔十二屬卯位,處望日,月最圓,而出於卯上,卯,兔也,其形於月中,遂有足形。」又因兔口有缺,與月缺相配,月中有兔說更言之鑿鑿,戰國時屈原的《天問》已有此問:「夜光何德,死則又育?厥利維何,而顧菟(兔)在腹。」意謂月亮不知有何能耐,竟能起死回生,晦暗了又能復明;月亮為什麼養育着顧菟(蟾蜍和兔)在腹中,這對牠有何益處?月亮「養兔」(月亮因此有玉兔的別稱)當然有目的,而目的在讓牠為西王母娘娘搗藥,不過,此說至唐代已改為「嫦娥(嫦娥為后羿的妻子,偷服西王母娘娘賜乃夫的靈藥而奔月)搗藥」,時兔與嫦娥為伴,但搗藥的是嫦娥,兔只是服侍在側。

西王母娘娘的玄霜仙丹(也稱蛤蟆丸)是長生不老藥,白兔和嫦娥服後都長生不死,終年無休搗藥;由於長壽(長生不死),加上多產,兔遂為農業社會老百姓崇拜。李白的〈擬古十二首,其九〉︰「……天地一逆旅,同悲萬古塵;月兔空搗藥,扶桑已成薪……。」寫的是對靈藥虛幻的感歎。按扶桑成薪是說時間飛逝神木已枯朽;《淮南子.天文》指「日拂於扶桑」即太陽從扶桑樹下升起;日本自以為是日出之地,因名扶桑。

不過,別說在人類已能登月的現在,東漢時王充便在《論衡》中指出「月中兔實為月氣」,即月中無兔,在地球上望有朦朧兔形異影,只是月亮所聚氣體之形;宋代的王安石更進一步,認為「月中彷彿有物,乃山河影也」。蘇軾〈鑒空閣詩〉最後兩句為「妄云桂兔蟆(蟆,蟾蜍),俗說皆可屏」。說的當然是關於月中有桂樹白兔及蟾蜍的傳說皆不足信。

■我國古今文學作品中寫兔的不少,王迅《兔寄明月》(社科文獻出版社,一九九八年)的〈中國文學作品中的兔〉說之甚詳,http://www.gg-art.com/中華博物網則記錄了不少兔成語,亦可參攷。在這眾多「兔文獻」中,筆者認為《淮南子.說林訓》有兩則與商業社會有關的寓言,比較有現實意義。其一為「逐鹿者不顧兔,決千金之貨者不爭銖両之價」,意思是說獵鹿人追逐獵物時不會顧及同時出現的兔子,這便如做大生意的人不會計較小價錢。這種比喻令筆者想起《水滸傳》第四十三回〈假李逵剪徑劫單身 黑旋風沂嶺殺四虎〉,寫黑旋風李逵接老娘去與他共住:「……趁午更曉星殘月動身趕路,約行了數十里,天色漸漸微明,去那露草之中,趕出一隻白兔兒來,望前路去了。李逵趕了一走,笑道,那畜生倒引了我一條路。」如果李逵有「逐鹿者不顧兔」之想,便不會趕小兔耽擱時光誤了正事。其一為「兔走歸窟,狐死首丘」,意謂兔子滿山跑,最後還要回窟……,這和人有落葉歸根的想法如出一轍。

■兔成語最廣為人知的,莫過於「守株待兔」、「狡兔死良狗烹」及「撲朔迷離」了。前者見《韓非子.五蠧》:「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觸株,折頸而死,因釋其耒(犂的木柄)而守株,冀復得兔,兔不可復得,而身為宋國(人)所笑。」此說因明馮夢龍的「暢銷傳奇」《喻世明言》第十八卷〈楊八老越國奇逢〉加以引用而家傳戶曉:「妾聞治家以勤儉為本,守株待兔,豈是良圖。」;中者出自太史公之手,《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說「蜚(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史記.淮陰侯列傳(第三十三)》則說「狡兔死,良狗烹;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吳越春秋.夫差內傳》:「狡兔以(已)死,良犬就烹;敵國如滅,謀臣必亡。」顯然脫胎自司馬遷之言)。這些說法,均對「狡兔」並無憐惜之心,對「良狗」則寄予同情,相對現實生活中兔是弱者,這種說法令不少人為兔子抱不平。而表象與兔無關的「撲朔迷離」,出自《樂府詩集.木蘭詩》︰「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意為雄兔的腳亂動,雌兔眼睛半閉,但奔跑起來就分不清雄雌。

至於「兔死狐悲」,典出《宋史.李全傳》:「狐死兔泣,李氏滅,夏氏寧獨存?」而「民間傳奇」說兔與狐發誓同生死共患難,聯手以對付大敵獵人,及後獵人射殺兔子,狐狸「抱屍」痛泣。這是表彰「物傷共類」的悲痛,亦是表彰「義氣」的傳說,卻與現實大異其趣,以獵人不會錯過帶走死兔而狐狸不會放過一頓「盛宴」!

還有,不能不提的是成語「狡兔三窟」,典出《戰國策.齊第四》:「馮諼曰,狡兔有三窟,僅得免其死;今居有一窟,未得高枕而臥也,請為君復鑿二窟。孟嘗君予車五十乘,金五百斤,西遊於梁……還報孟嘗君曰,三窟已就,君姑高枕為樂矣。」馮諼為孟嘗君營造三個可安身之處,等於得到三重保險。顯而易見,「狡兔三窟」是一種防守策略,今人仍用,不過,以「狡猾」形容弱小無力的動物如兔子,並不恰當,以兔子「多挖深洞」,不過在走避食肉獸的撲食,因此說其「狡猾」何如說牠「機靈」。

■兔性溫馴,警覺性高,一見異動一聞異聲便逃之夭夭,反應神速,遂有「兔起鶻(隼、獵鷹)落」及「守如處子,動若脫兔」等成語,guarded as a virgin, swift as a hare肯定譯自後句,此句脫胎出自《孫子.地篇》︰「是故始如處女,敵人開戶;後如脫兔,敵不及拒。」孫子認為「兵貴勝,不貴久」,主張用兵要速進速退、速戰速決,兔子具有這種特性,這正是無利爪無利齒的兔子在弱肉強食世界中能「世代繁衍」的根本原因。出於對兔子的喜愛及對其一年數胎不斷繁殖的崇敬,卯年出生的人,便被定性為溫文爾雅、善良純潔、活潑可人,在「無後為大」的農業社會,多產的兔子更被視為「多子多孫」的膜拜對象。

美國《花花公子》俱樂部的女侍應作兔子打扮,稱「兔女郎」(Bunny Girl),雖然此名之得是從伊利諾州一家叫做「小兔之家」(Bunny's Tavern)的招牌女郎而來,以《花花公子》創辦人赫富納為伊大學生,經常光顧此小客棧並獲得靈感,而有「兔女郎」侍應之創舉。由於意頭佳且穿得少,「實惠經濟」,「兔女郎」大受顧客—主要是男顧客—歡迎以至成為美國式消費文化的一部分。

兔年說兔.四之二

【轉載自信報林行止專欄】

2011年1月26日星期三

吐子兔子 望月成孕



一如往年,二月號的《信報月刊》發表一組由多位名家撰寫有關農曆新年的文章;今年辛卯屬兔,道號玄鶴子朱鶴亭老先生寫〈辛卯兔年運程與養生〉、朱有道的〈投至狐蹤與兔穴.多少豪傑〉、李健麟的〈資產價格上升快如脫兔—奇門預測兔年投資前景〉及蔣匡文的〈二○一一年預測〉,均為讀者不應錯過的佳作。值得一提的是,蔣氏引述《地母經》論流年,得出今年「農產品收成是無問題,只是人為炒作把農作物價格推高」;此解讀可能對錯各半,「百物出現通脹」的一個源頭正是由於澇旱二災接踵而至令農產品收成「有」問題!這種大趨勢投資者不可掉以輕心。

■二千多年來,在未有西方公元紀年之前,我國沿用的農曆紀年均用干支,大家熟知的有甲午戰爭(一八九四年)、戊戌變法(一八九八年)、庚子賠款(一九○○年)及辛亥革命(一九一一年)等……,今年二○一一年是辛卯年;至於說辛卯屬兔,是根據東漢大學者王充的《論衡》有關十二生肖的排列而來,這十二種動物,與十二地支相配,成為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

十二生肖中沒有貓、象等,源自一則「四十後」皆知的「古老傳說」。話說軒轅黃帝為人定生肖,召集多種動物競賽,勝出的便可名列十二生肖。比賽中貓因老鼠作梗參選,象被老鼠鑽進鼻孔拔足狂奔;而牛跑得最快,卻被騎牛的老鼠於終點時一躍「衝線」終得第一……。這些傳說,所本多半是毫無科學根據且邏輯亦不周延的「民間故事」編成,現代人當然不可能相信,但膽小的鼠輩何以排於十二生肖之首?鼠騎牛背說不由你不信。

關於十二生肖的排名,電腦世代的小孩已因心有旁騖而不屑一顧,但下面這首很易上口的兒歌,只要雙親耐心誘導,三歲孩童很快便會琅琅上口:「十二生肖真趣,小小老鼠排第一,大牛後面是老虎,兔子跳呀龍飛舞,長蛇爬呀馬羊追,猴子瘦啊公雞肥,小狗小狗汪汪叫,小豬小豬快快跑。」除了母雞較公雞肥只是入十二生肖的是公雞,因此不得不以之代母雞有點勉強外,其餘都是相當恰當的形容。背誦這首兒歌,加上默記十二地支,對我國這種有悠長歷史的民俗文化,便有基本的理解,那確是在國際化環境下香港社會不致被「全面西化」的好辦法。

■卯年出生者生肖屬兔。「生」當然指生年,「肖」則指「像」(生肖因此亦稱「屬相」),「肖兔」便是像兔的意思;至於為何某年出生「肖」某種動物,是一門高深莫測的「學問」,其來源可說莫衷一是至今仍未有定論,比如《詩釋.小雅.吉日》有「吉日庚年,即差我馬」之句,說的是庚年吉日是騎馬狩獵的好日子,「午」與「馬」遂對上了,……。總方面看,先民對大自然一無所知,對與我們起居生活息息相關的動物,有可以幫助我們耕作運輸以至供食用的馬、羊、牛、雞,犬等,還有危及我們性命安全的虎、蛇,對這些動物先民既有依賴感又有恐懼感,這種原始感覺產生了對動物的崇拜,因此用為紀年紀月,十分自然。

以動物為紀年的所謂「生肖文化」,我國之外,其他三個文明古國希臘、埃及和印度都有,希臘的十二生肖為牡牛、山羊、獅子、驢、蟹、蛇、犬、鼠、鰐、紅鶴、猿及鷹,埃及的與之相似,只是鼠變成「貓」,而印度則以「虎」代「獅」,而「雞」則代以「金翅鳥」;至於我國的少數民族如蒙古、維吾爾、黎(海南)、傣(西雙版納)及彝等,均有基本上與漢族的相同只是略有增刪的十二生肖,有以魚或穿山甲代雞,以狐狸代狗或以象代豬,各民族俱以他們熟知的動物作十二生肖。

■兔是總稱,據林同在一九九九年二月號《信報月刊》發表那篇副題為〈兔年談兔及其有關事物〉所說,常見的兔有海兔、雪兔、短耳兔、灰尾兔、歐兔、鼠兔及蹄兔等多種;動物學家的「分類」更多達六十餘種,以消閑為目的的讀者,對此似乎不必費神,我們只要分rabbit和hart兩大類便可。前者有野生有家兔(飼養,既有肉兔亦有寵物兔),後者專指野兔。此二物的分別,外形不易辨認但確有差異,比如後者體形通常較大,後腿及耳朵較長;兩者的最大不同在前者出生時無毛、未開眼(小兔稱bunny)而後者渾身是毛且開眼(小兔稱leveret)。這兩種兔野生時的生活習慣相近,牠們群居的兔窩總稱Warrent(養兔場亦用此字),其大小視兔隻所居的地洞亦稱兔窟(brurar)多寡而定,各位沒有讀過亦應聽過的《愛麗絲漫遊仙境》,主角愛麗絲便是跟蹤一隻懷有袋表的白兔而跌落burrow進入「仙境」,這是此書最初譯為《兔窟傳奇》的由來;burrow(窟)亦作動詞用,如「狡兔三窟」的標準(不一定最佳)譯法為A rabbit burrows itself in three hideouts—兔子為自己掘了三個窟。

■兔傳說之多,不可勝數,而大都是神之又神玄之又玄高深莫測,古人也許當真,今人當然應一笑置之。這些傳說中,以兔子的得名最神奇。據宋代話本《武王伐紂平話》中〈姬昌吐子成兔〉,說商朝紂王捉了周朝姬昌,囚之於羑里,同時殺死姬昌之子伯邑考,並把屍體剁成肉醬,派大臣費孟把之送至牢房,給姬昌吃;姬昌明知肉醬是兒肉剁成,亦「甘之如飴」!費孟回報,紂王認為姬昌連兒子的肉都能下嚥,不是「賢人」,成不了氣候,遂釋放之。姬昌出城十多里,見無來人,大慟,在後來稱為吐子冢的地方嘔吐,吐出的肉醬成一前所未見的動物,後人便稱之為與吐子同音的兔子。這種說法今人即使是文盲亦不會相信,有識見的古人亦一早提出質疑,但此說流傳數千年,吐子成兔子說已深入百姓腦海。事實上,此說既突顯了商紂是殘暴不仁的暴君形象,又彰顯後來成功「復國」的周文王(姬昌)的忍辱、機警和親情,其成為一代「賢君」,豈是偶然。

兔子得名的另一版本見於王充《論衡.奇怪篇》:「兔吮毫而懷子,及其子生,從口而出……。」這段話的意思是雌兔舔吮雄兔兔毛而懷孕,是所謂「感而不交」(此說後於瑪麗亞的「無性生殖」不足一百年,但王充所記為「古人」的說法,這等於說早在耶穌出生之前,我國民間已有此說);而宋代官至尚書左丞的陸佃(號陶山)在《陶山集》說「兔,吐也;明月之精,視月而生……五月吐子而生。」指的是雌兔望月(中的雄兔)便成孕,至五月小兔便從口而出。這類說法當然完全無稽,但古人因乏生理常識,復驚異於兔的高度繁殖力,因而有諸多穿鑿附會之說,實不足為奇。罵人話「兔崽子」亦「典」出於此,晉朝張華的《博物志》說「古人以兔望月而孕」,遂斷定雌兔性淫,「兔崽子」成為罵淫亂者的專用詞;至清代則專指「男寵」。崽與仔同,「崽者子也」,崽子即小兒,從字面看,「兔崽子」即小兔子。

■有關「兔望月而孕」的說法,到了明代仍非常流行,張瀚的《松崗夢語》說「兔視月孕,以月有顧菟,其目甚了,今人卜兔多寡,以八月之望。是夜深山茂林,百十為群,延首林月,月明時則一歲兔多,晦則少。是禀顧菟之氣而孕也。」不用吮毫,僅望月便成孕!這較「無性生殖」更進一步。

「顧菟」究竟指什麼?自古至今,聖賢大儒,各有解釋,迄無定論,惟菟與兔同,則大家早有共識。朱熹認為顧為顧望,以顧為瞻望之義,並非兔名;但毛令奇在《天問補注》則說「顧兔為月中兔名」,而也有人指「顧,眷戀之意」,因此顧有撫育之義;《詩經》說「顧菟在腹」,正是月亮撫育兔子之謂。上舉「顧菟」是兔,但近代學者聞一多在《古典新義。天問釋天》則認為「顧菟是蟾蜍」,他當然作了一番考證和解釋(見三聯《聞一多全集》),但離題太遠,不去引述了。

兔年說兔.四之一
【轉載自信報林行止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