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蔓珠莎華』
蔓殊莎華(mañjusaka)這個名字來自梵語。
“摩訶蔓珠莎華”原意為天上之花,
顏色火紅近乎妖豔的花朵,是入秋時分最奪目的綻放。
佛典中也說蔓珠莎華是天上開的紅花。
日本語「彼岸花」的別名就是「蔓珠莎華」,是說那一種紅色的彼岸花。
蔓珠莎華在日本的花語是“悲傷的回憶”,相傳此花只開於黃泉,是黃泉路上唯一的風景。
有謂:
黃泉道上盡是彼岸花
漫山遍野盡是血紅毯
觀其形態像是在迎魂
引領靈魂走進極樂地
此後永遠忘卻那八苦
彼岸,無生無死,無苦無悲,無欲無求,
是個忘記一切悲苦的極樂世界。
而這種花,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生於弱水彼岸,傳說花香有魔力,能喚起死者生前的記憶……(內容摘取自場刊)
《蔓珠莎華》獨唱添愁哀
石琪
劉雅麗在這個舞台獨唱戲飾演「一代歌后」,沒有表明哪一位,但觀眾當然都知道是逝世超過四年的梅艷芳。
《蔓珠莎華》不是詳述歌后傳記的音樂劇,只是由劉雅麗在約個半小時內自講自唱,簡略講出本港一個女歌手「出道」「走紅」「情路」與「再生」的四段經歷,演唱了三十首歌,主要是梅艷芳的名曲。
對星迷和戲迷來說,顯然太簡短了,不像同是春天舞台製作、高志森編導的《喝采》拿陳百強、張國榮、鍾保羅的故事與歌曲借題發揮,構成生動多采的歌唱劇。
但我沒有什麼期望,覺得《蔓珠莎華》並無大吹大擂地炮製賣弄,只是簡簡單單地流露懷舊紀念性,倒也可以接受。最重要是劉雅麗個人表演顯出實力,值得欣賞。
劉雅麗本身演藝經驗豐富,「豆沙」歌喉近似梅艷芳,而又自成一格。我看首演場,她唱得有韻味有情感有爆炸力,收放自如,專業水準甚強。她沒有刻意扮成梅艷芳模樣,然而活脫脫就是一個自小走江湖賣唱做戲的女藝人。
她演繹主角小時在荔園、夜總會而至在舞廳,大唱當年流行的國語歌,相當好聽。然後新秀比賽得勝,為電視台唱《IQ博士》主題曲,現場觀眾反應很過癮。到了經典之歌《赤的疑惑》:「今天美景不能再,不要為我添愁哀,似夕陽在散餘暉,將消失在可見未來。」更唱得充滿感觸。
這個獨唱戲主體就是獨唱名曲,對主角的情場波折、事業浮沉和絕症後最後演唱會就稍觸即止,當然不足夠。舞台上或銀幕上,何時才會出現正式的梅艷芳傳記呢?
高志森在場刊提到法國影片《粉紅色的一生》描述歌后庇雅芙,她卒於1963年10月10日(我查到是11日),梅艷芳正好在當天出生,很巧合,她倆的歌喉與生平也有些相近。分別在於梅艷芳還是影后,她與張國榮合演的《胭脂扣》是最有代表性和紀念價值。
〈轉載自明報〉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