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還魂香》到《梨花夢》 石琪 10月19日
今年是香港話劇團成立三十周年,三十年來貢獻很大。正在盛大演出的《梨花夢》,就是團慶重頭戲。
今年亦是香港回歸十周年,十年本港舞台劇活躍發展,比低迷的影壇多產熱鬧。不過,今年劇場的創作力停滯不前,缺乏新創佳作,多的是重演舊作或演翻譯劇。
香港話劇團也不例外,《梨花夢》便是加工重演五年前何冀平編劇、毛俊輝導演的古裝大作《還魂香》,取材清末劉鶚的名著小說《老殘遊記》。
奇妙的是,由《還魂香》到《梨花夢》,不單台前是「死而復生」的奇案,幕後也發生近似還魂的戲劇性。因為《還魂香》首演前,毛俊輝病發入院,接受大手術後逃過鬼門關,奇蹟康復。他與該劇似有生死奇緣,今次重新傾力處理,改名《梨花夢》。
《老殘遊記》的十三人「中毒暴斃」奇案,重看仍然離奇曲折,涉及複雜的家族恩怨,審訊時又被「清官」誤判,雲遊行醫的老殘成為中國福爾摩斯,翻案兼救命。
毛俊輝與何冀平不是照書改編,而是取材創作,變得豐富多采。最優異是超出原著,安排老殘最後必須親自服食「千日醉」,接受沉睡百年再復活的「死亡」考驗!
現在新版本最大不同是布景全新,有氣勢而又簡潔,劇情和演員就和五年前差不多。謝君豪演「神探」老殘依然放浪不羈,高翰文演世外高人青龍子照舊奔放出色。
今次女主角賈魏氏改由劉雅麗擔任,比五年前馮蔚衡端莊哀艷,很有台型,調情喜劇感則不及馮蔚衡鬼馬惹笑。
至於載歌載舞的「梨花鼓」白妞黑妞,同樣由彭杏英、黃慧慈表演得有聲有色。
新版似乎更強調老殘對梨花鼓的傾情,還唸出原著讚美歌藝的一段文字。但其實台上歌舞是迎合現代觀眾的編排,並非傳統鼓書,我認為引用書中形容詞反而不妥當。
最有趣仍然是奇案佈局,中國古典奇案的傳統深厚,變化多端,很希望新劇場能夠繼續發揮舊奇案的特質,更需要創作出優秀的現代奇案。
(轉載自明報)